蓄水池防渗膜的卸车验收,是阻断劣质材料进场的“第一道关卡”。不少施工团队因忽视这一环节,将破损、规格不符的膜材运至现场,不仅延误工期,还会为后续防渗工程埋下渗漏隐患。其实,卸车验收只需把握“先查手续、再看外观、后核性能”的逻辑,就能精准规避问题。以下是蓄水池防渗膜卸车验收的实用技巧。
一、卸车前:做好准备,明确标准
卸车验收并非临场仓促应对,提前做好准备工作,才能让验收更高效、精准。
1. 核对采购文件,明确验收依据
卸车前需将采购合同、产品合格证、性能检测报告等文件整理齐全,明确膜材的材质、规格、批次等核心信息。重点标注设计要求的关键指标,如高密度聚乙烯材质、抗拉伸强度等,避免仅凭肉眼判断导致验收偏差。同时确认送货单与采购清单是否一致,防止错发、漏发。
2. 规划验收场地,清理安全隐患
选择平整、坚实、无尖锐杂物的场地作为卸车验收区域,提前清理碎石、钢筋头、玻璃渣等易损伤膜材的物体。场地需预留足够操作空间,便于人员绕卷检查和设备停靠,周边设置警示标识,禁止无关人员随意进出,避免验收时发生安全事故或膜材意外受损。
3. 备好工具,组建验收小组
准备好验收所需工具,包括用于检查厚度的测厚仪、记录数据的纸笔、拍摄取证的相机,以及用于抽样检测的简易拉力测试工具。组建由采购人员、施工技术人员、质量监督员组成的验收小组,明确分工,确保每一卷膜材都能被细致检查。
二、卸车中:全程跟进,逐项排查
卸车过程是验收的核心阶段,需全程紧盯,从膜材外观到包装完整性逐一核查,避免问题膜材混入施工环节。
1. 检查包装完整性,初步判断状况
膜材卸车时,首先观察外层包装是否完好。优质膜材通常采用防水编织布或缠绕膜密封包装,若发现包装破损、撕裂,或有雨水浸泡、油污污染痕迹,需重点标记并优先检查内部膜材。对于包装完好的膜材,查看两端防护板是否牢固,防止运输中边缘受压变形。
2. 核查外观质量,排除显性缺陷
每卷膜材卸车后,立即展开端部或抽取局部检查外观。优质膜材表面应平整光滑,色泽均匀一致,无明显褶皱、气泡、针孔、划痕等缺陷;边缘裁剪整齐,无毛刺、破损。若发现膜材表面有颜色深浅不一、局部硬化或软化,或存在明显孔洞、撕裂痕迹,需直接判定为不合格,禁止进场。
3. 复核规格参数,确保符合要求
依据采购文件,用测厚仪在膜材不同位置随机测量厚度,确保厚度均匀且符合设计标准;查看膜材幅宽标识,必要时现场拉伸测量,避免实际幅宽与标注不符导致后续铺设拼接增多。同时核对每卷膜材的批次编号与检测报告一致,防止不同批次、不同性能的膜材混合使用。
4. 抽样检测核心性能,规避隐性问题
从每批次膜材中随机抽取样品,进行简易性能检测。通过手动拉伸样品,判断其柔韧性和抗拉伸能力,若出现易断裂、拉伸后无法回弹的情况,说明膜材可能为回收料加工;对于高密度聚乙烯膜材,可通过燃烧测试辅助判断,优质膜材燃烧时火焰稳定,无刺鼻异味。若抽样检测不达标,需扩大抽样范围或要求供应商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。
三、验收后:分类处理,留存凭证
验收完成后需及时对膜材分类处理,做好记录留存,为后续施工和维权提供保障。
1. 分类存放,标记清晰
将验收合格的膜材按批次、规格分类码放,码放时垂直立放,控制堆叠高度,避免底层膜材受压变形。在每卷膜材上标注“合格”及使用区域;对于不合格的膜材,单独隔离存放,标注“不合格”标识,明确禁止使用,并立即与供应商沟通退换事宜。
2. 详细记录,留存证据
填写《蓄水池防渗膜卸车验收记录表》,详细记录验收时间、批次、数量、合格情况及不合格问题描述,验收人员签字确认。对不合格膜材的缺陷部位拍照取证,连同验收记录、采购合同、检测报告等资料一并归档留存,若后续出现质量纠纷,可作为维权依据。
3. 反馈问题,明确责任
若发现膜材质量问题,第一时间向供应商反馈,书面说明不合格情况并附上相关证据,明确退换货时间及责任划分。对于因供应商问题导致的工期延误,需在沟通中明确补偿方案,避免自身权益受损。
四、常见验收误区,提前规避
卸车验收时需避开常见误区,确保验收质量。
1. 不忽视“小缺陷”
部分施工团队认为“小划痕、小褶皱不影响使用”,实则这类缺陷会在后续铺设焊接中扩大,导致渗漏风险增加。验收时需坚持“零缺陷”原则,任何不符合要求的膜材都禁止进场。
2. 不凭“经验”替代检测
避免仅凭供应商口碑或过往合作经验省略检测步骤,不同批次的膜材可能存在性能差异,只有现场实际检测才能确保符合当前蓄水池施工需求。
结语:卸车验收严一点,防渗工程稳一点
蓄水池防渗膜的卸车验收,看似繁琐却直接决定防渗工程的成败。从卸车前的准备规划,到卸车中的逐项排查,再到验收后的分类处理,每个环节都容不得马虎。只要掌握这些验收技巧,严格把控每一道关口,就能确保进场的防渗膜质量达标,为蓄水池筑牢坚实的防渗基础。

鱼虾养殖土工膜
白色土工布
蓄水池光面土工膜
氧化塘光面土工膜
垃圾填埋场光面土工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