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节池作为水质、水量调节的关键设施,防渗膜一旦出现渗漏,不仅影响运行效率,还可能污染周边环境。定期自检能及时发现隐蔽隐患,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故障。以下梳理调节池防渗膜的科学自检方式,操作简单且针对性强。
一、自检前:做好准备,明确重点
1. 环境与工具准备
先将调节池内水位降至防渗膜表面以下(或排空,若条件允许),清理膜材表面淤泥、杂草、碎石等杂物(避免遮挡漏点,影响检测准确性);
准备自检工具:记号笔(标记疑似漏点)、软毛刷(清理膜面)、真空检测罩(检测焊缝)、电火花检测仪(检测膜材破损)、手电筒(检查阴暗角落),若需水下自检,需准备潜水装备及水下照明工具。
2. 确定自检重点区域
调节池防渗膜渗漏高发区需优先检查:
膜材焊接接缝处(尤其是双轨焊缝、拐角补焊处);
穿膜管道周边(如进出水管、溢流管衔接处);
池底与池壁衔接的边坡区域(易因应力集中出现破损);
曾修补过的区域(可能二次渗漏);
按 “从边坡到池底、从边缘到中心” 的顺序自检,避免遗漏。
二、膜材本体自检:排查直接破损
1. 目视与触感检查
沿膜材表面缓慢行走,目视观察是否有以下问题:
膜材表面是否有针孔、撕裂、划痕(强光下观察更易发现细小针孔);
膜材是否有局部鼓包、凹陷(鼓包可能是下方有积水,凹陷可能是膜材被硬物顶破);
用手触摸膜材表面,感受是否有凸起的硬物(可能刺穿膜材),或膜材是否有发脆、变色(老化迹象,易伴随破损),发现异常立即用记号笔标记。
2. 电火花检测(精准找漏)
对目视未发现问题但疑似有隐患的区域(如池底长期积水处),用电火花检测仪检测:
将检测仪探头贴近膜材表面(保持 2-3mm 距离),缓慢移动扫描,检测仪若发出声光报警,说明此处膜材有破损(电流通过漏点与下方接地装置形成回路),立即标记报警位置;
检测时需保持膜材表面干燥(潮湿会干扰信号),边坡区域移动速度放缓,确保无死角扫描。
三、焊缝区域自检:杜绝密封失效
1. 真空检测(针对双轨焊缝)
对双轨热熔焊缝,用真空检测罩扣住焊缝中间的检测沟,启动真空泵使罩内形成负压(按设备说明操作),保持 30 秒以上:
若压力表数值稳定、罩内无气泡,说明焊缝密封完好;
若压力下降或罩内出现气泡,标记此处为焊缝漏点(多为虚焊、漏焊);
拐角、狭窄区域需用小型真空罩,确保完全覆盖焊缝,避免因检测范围不足遗漏漏点。
2. 外观与剥离检查
目视检查焊缝外观:是否有断焊、跳焊、熔边不均匀(如一边厚一边薄),或焊缝表面是否有裂纹、起翘;
对疑似问题的焊缝,用手轻掰焊缝边缘(力度适中),若焊缝出现开裂或与膜材分离,说明焊缝强度不足,需标记后重新补焊。
四、特殊区域自检:聚焦高风险点
1. 穿膜管道周边自检
检查管道与膜材的衔接处:
目视观察密封胶是否有脱落、开裂,焊接处是否有缝隙;
用肥皂水涂抹衔接处,若有气泡产生(需保持管道内有一定压力),说明存在渗漏,标记渗漏位置;
若管道周边有混凝土包裹,需检查混凝土是否有裂缝(裂缝可能导致水渗入膜材与管道之间),发现裂缝需进一步检查膜材是否破损。
2. 水下区域自检(若无法排空)
对无法排空的调节池,潜水员携带水下手电筒、水下电火花检测仪进行自检:
水下目视观察膜材是否有破损、焊缝是否开裂,重点检查水下管道周边;
用水下电火花检测仪扫描疑似区域,发现报警立即标记(可结合 GPS 定位,方便后期修复);
自检后记录水下漏点位置、数量,确保修复时精准定位。
五、自检后:问题处理与记录
1. 漏点复核与修复
对标记的疑似漏点,更换检测工具重复检测(如真空检测后用电火花检测复核),确认漏点真实性(避免因设备误差误判);
小面积破损(如针孔、小裂缝)用同材质补丁焊接修复,大面积破损或焊缝失效需重新焊接,修复后需再次自检,确保无残留隐患。
2. 自检记录存档
详细记录自检结果:漏点位置(以池体边缘或固定标志物为基准)、漏点类型(膜材破损、焊缝漏、管道周边漏)、修复方式及时间,必要时拍摄照片存档;
建立自检台账,定期对比历次自检记录,分析渗漏规律(如某区域反复渗漏,需排查深层原因,如地基沉降),为后续维护提供依据。
调节池防渗膜自检的核心是 “全面覆盖、精准定位、及时修复”,无需专业团队,按上述方法操作即可有效排查隐患。建议每季度至少自检 1 次,雨季或调节池水位频繁变化后需额外增加自检频次,确保防渗膜长期稳定发挥作用。若自检中发现复杂漏点(如大面积水下渗漏),建议联系专业团队协助处理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