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藕池养殖中,防渗膜是防止水体渗漏、稳定水位的核心设施,但不少养殖户会遇到 “膜铺了仍漏” 的问题,根源往往在于基面处理不到位。基面作为防渗膜的支撑基础,其状态直接影响膜材铺设后的密封性、耐久性,若基面存在杂质、不平整或未做特殊处理,易导致膜材破损、焊缝开裂,最终失去防渗效果。以下详细说明基面处理对藕池养殖防渗膜铺设的重要性,及具体处理要点。
一、基面处理是防渗膜 “防破损” 的第一道防线
藕池基面若残留杂质或未做平整,会直接导致防渗膜在铺设和使用中受损,具体体现在两方面:
1. 清除尖锐杂物,避免膜材刺穿
藕池前期开挖或清理后,基面易残留碎石、砖块、草根、藕节残体等尖锐物体。这些杂物若未彻底清除,铺设防渗膜时,膜材会与尖锐物直接接触,在后期水体压力、莲藕生长扎根(莲藕根茎易对膜材产生挤压)或人员作业踩踏的作用下,杂物会刺穿膜材,形成隐蔽渗漏点(渗漏初期难发现,后期水位下降才察觉,已影响莲藕生长)。
处理要点:需人工配合机械彻底清理基面,移除所有直径超过规定范围的硬物,草根需连根拔除(避免后期发芽顶破膜材),最后用细耙梳理基面,确保无突出杂物。
2. 平整基面,防止膜材局部受力破损
若基面存在坑洼、高低差或松软区域,铺设防渗膜后,膜材会随基面形态形成局部褶皱或拉伸:坑洼处膜材松弛,易积水滋生霉菌(腐蚀膜材);高凸处膜材紧绷,长期受力会导致局部拉伸过度,抗拉强度下降,后期易开裂;松软区域则可能因后期沉降,使膜材被拉扯撕裂。
处理要点:用细土或河沙填平基面坑洼,填平后用夯实机分层压实(压实度需符合要求,避免后期沉降),确保基面整体平整度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,无明显高低起伏。
二、基面处理保障防渗膜 “焊接密封” 质量
藕池防渗膜铺设需通过焊接拼接,而基面状态会直接影响焊接效果,若基面处理不当,焊缝易出现虚焊、漏焊,成为渗漏隐患:
1. 基面稳定,避免焊接时膜材移位
若基面未压实(如松软土层),焊接作业时人员或设备踩踏会导致基面局部下沉,使待焊接的膜材搭接边移位,出现搭接宽度不足或错位,焊接后焊缝无法完全覆盖搭接区域,形成漏焊;若基面有碎石等杂物未清理,会顶起膜材,导致焊接时膜材与焊枪贴合不紧密,出现虚焊(熔合不充分,后期易开裂)。
处理要点:基面压实后,需再次检查平整度和杂物残留情况,确保焊接区域基面坚实、无杂物,为焊接提供稳定支撑。
2. 边坡基面处理,解决特殊区域焊接难题
藕池边坡与池底衔接处是焊接薄弱区域,若边坡基面未做平缓过渡(如形成直角或陡坡),膜材铺设到拐角处会出现强行拉伸,焊接时焊缝易因膜材应力集中而开裂;若边坡基面未压实,后期边坡土体下滑,会拉扯膜材焊缝,导致焊缝撕裂。
处理要点:将边坡与池底衔接处处理成平缓圆弧过渡(圆弧半径需适配膜材柔韧性,避免应力集中),边坡基面分层压实,确保边坡稳定性,焊接时在拐角处预留少量松弛度,避免膜材拉伸。
三、基面处理适配藕池 “特殊养殖需求”
藕池养殖需兼顾防渗膜耐用性与莲藕生长需求,基面处理需针对性解决养殖场景中的特殊问题:
1. 防穿刺处理,应对莲藕根茎生长
莲藕根茎在生长过程中会向地下延伸,若基面未做防穿刺处理,根茎可能穿透防渗膜(尤其是较薄的膜材),导致渗漏。同时,收获莲藕时挖掘工具也可能划伤膜材,而平整、坚实的基面能减少工具与膜材的直接摩擦,降低损伤风险。
处理要点:除常规清理压实外,可在基面铺设一层土工布(作为缓冲层),土工布能阻挡莲藕根茎直接接触膜材,同时减少尖锐杂物对膜材的穿刺风险,且不影响莲藕生长(根茎可穿过土工布缝隙延伸)。
2. 排水处理,避免基面积水腐蚀膜材
藕池需长期保持水体,但基面若排水不畅(如低凹处积水),会导致膜材长期浸泡在 stagnant 水中,尤其是在换水或清池时,基面残留积水若含腐殖质(如莲藕残体腐烂),会形成酸性或碱性水体,腐蚀膜材,加速膜材老化。
处理要点:在基面边缘或低凹处设置盲沟(铺设透水土工布包裹碎石),引导基面残留积水排出,避免积水长期浸泡膜材;同时确保基面整体向排水口倾斜,便于换水时快速排空池内水体,减少基面积水。
四、基面处理延长防渗膜 “使用寿命”
优质的基面处理能减少防渗膜在使用中的损耗,延长其服役时长:一方面,无杂质、平整的基面避免膜材因物理损伤(刺穿、拉伸开裂)提前报废;另一方面,压实、排水良好的基面减少膜材与腐蚀性物质(如积水、腐殖质)的接触,减缓膜材氧化老化速度。若基面处理不到位,膜材可能在 1-2 个养殖周期内出现破损,需重新铺设,增加养殖成本;而处理到位的基面,可使防渗膜使用寿命大幅延长,降低长期运维成本。
综上,基面处理是藕池养殖防渗膜铺设的 “基础工程”,直接决定防渗效果、膜材寿命及养殖效益。养殖户在铺设防渗膜前,需重视基面清理、平整、压实及特殊区域处理,结合藕池养殖需求做好细节把控,才能从源头避免渗漏问题,为莲藕生长提供稳定的水体环境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