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藕池养殖中,防渗膜发挥着关键作用,它能有效防止水分渗漏,维持藕池水位稳定,为莲藕生长创造适宜环境。然而,实际养殖过程中,防渗膜破损问题时有发生,这不仅影响藕池的正常使用,还会增加养殖成本。以下从自然因素、施工因素、人为因素、生物因素四个方面,深入分析造成藕池养殖防渗膜破损的原因。
一、自然因素
1、紫外线照射
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下的藕池防渗膜,会持续受到紫外线辐射。紫外线具有较高能量,能使防渗膜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,导致膜材料逐渐老化、变脆。例如,一些质量一般的聚乙烯材质防渗膜,在经过一个夏季的强烈紫外线照射后,表面可能会出现细小的裂纹,这些裂纹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扩大,最终引发破损。
2、温度变化
藕池所处环境的昼夜温差和季节温差较大,会使防渗膜经历反复的热胀冷缩过程。当温度升高时,防渗膜会膨胀;温度降低时,又会收缩。这种频繁的伸缩变化会在膜内部产生应力,长期积累下来,可能导致防渗膜出现撕裂或断裂。特别是在一些温差较大的地区,防渗膜更容易因温度变化而损坏。
3、地质沉降
藕池所在区域的地质条件不稳定,可能会发生地质沉降。当地基土壤发生不均匀沉降时,会对铺设在其上的防渗膜产生拉扯和挤压作用。如果沉降幅度较大,防渗膜可能无法承受这种外力,从而出现撕裂、褶皱等破损情况。例如,在一些软土地基上建造的藕池,随着时间推移,地基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,进而影响防渗膜的完整性。
二、施工因素
1、基础处理不当
在铺设防渗膜之前,若藕池基础未进行妥善处理,如存在尖锐的石块、树根等杂物未清除干净,在防渗膜铺设过程中,这些杂物可能会刺破膜体。此外,基础表面不平整,存在较大的凹凸起伏,也会使防渗膜在铺设后局部受力不均,容易产生破损。比如,在未经平整的坑洼地面直接铺设防渗膜,膜体在凹陷处会受到过度的拉伸,而在凸起处则可能被挤压,导致膜体受损。
2、铺设工艺不规范
防渗膜的铺设需要严格按照规范工艺进行。若在铺设过程中,施工人员未将膜体充分展开,存在褶皱或重叠现象,在水压等外力作用下,这些褶皱和重叠部位容易成为应力集中点,从而引发破损。另外,焊接或粘接接缝时,如果焊接温度、时间、压力等参数控制不当,或者粘接剂涂抹不均匀、固化时间不足,都会导致接缝处密封不严,出现渗漏甚至膜体分离的情况。
3、锚固不牢固
防渗膜的锚固是保证其稳定性和防渗效果的重要环节。如果锚固方式选择不当,如锚固钉间距过大、锚固深度不足,或者锚固材料质量不合格,在风力、水流等外力作用下,防渗膜可能会发生松动、移位,进而导致破损。例如,在一些风力较大的地区,若防渗膜边缘锚固不牢固,很容易被风吹起,与周围物体摩擦而破损。
三、人为因素
1、日常维护不当
在藕池养殖过程中,日常维护工作至关重要。若维护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责任心,在清理藕池时使用尖锐的工具,可能会划破防渗膜。此外,在投放肥料、农药等物资时,若操作不当,使物资直接接触到防渗膜,某些具有腐蚀性的物质可能会对膜体造成损害。比如,一些强酸性的肥料若洒落在防渗膜上,会逐渐腐蚀膜体,降低其防渗性能。
2、机械作业损伤
藕池内可能会进行一些机械作业,如翻耕、除草等。如果使用的机械设备操作不当,或者机械部件存在尖锐的凸起,在作业过程中很容易刮伤或刺破防渗膜。例如,大型的翻耕机在藕池内作业时,若驾驶员操作失误,使机械的犁头等部件与防渗膜发生碰撞,就可能导致膜体破损。
3、人为破坏
个别情况下,可能会出现人为故意破坏防渗膜的行为。比如,因纠纷、恶意报复等原因,有人故意用刀具等工具划破防渗膜,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。
四、生物因素
1、根系穿刺
莲藕在生长过程中,其根系会不断向下延伸。如果莲藕品种的根系较为发达、生长力强,或者种植密度过大,根系可能会穿透防渗膜。特别是一些质量较薄、韧性较差的防渗膜,更容易被莲藕根系刺破。此外,藕池内可能生长的一些杂草,其根系也可能对防渗膜造成类似的穿刺损伤。
2、动物啃食或破坏
藕池周围可能存在一些野生动物,如老鼠、野兔等,它们可能会啃食防渗膜。这些动物的牙齿较为锋利,能够在膜体上咬出小孔或撕裂膜体。另外,一些鸟类在觅食过程中,也可能会用爪子抓挠防渗膜,导致膜体受损。
藕池养殖防渗膜破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。为了减少防渗膜破损的发生,养殖户在藕池建设、日常管理和维护过程中,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,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,确保防渗膜的正常使用,提高藕池养殖的经济效益。

